Some linguistic fun (1): 中文不為人知的梵文外來語清單

ailourosmarjara
Mar 12, 2021

--

(一直想在這個主題寫個專文的,不過最近既懶且忙,先用手邊有的資料列個清單。漢語語音學不是我的專長,請大家多多指教。)

  1. 世界:梵語 loka (“world”)-dhātu (“realm”) 的字字對應翻譯。古典漢語裡「世」一個字就足以表達現代漢語「世界」的意思,比如 <楚辭>:「舉世皆濁我獨清」,「世」另外還是時間單位 :<說文解字>:「世,三十年為一世」。「世界」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的佛經翻譯詞彙,康熙字典舉例<維摩經> 中的 「大千世界」:「世謂同居天地之閒,界謂各有彼此之別。」「界」本意是「邊界」:<爾雅·釋詁>:「疆,界,邊,衛,圉,垂也。」

Loka 的本義是「明亮的場所」,和拉丁文 lucus “open place in the woods” 同源。Dhātu (“element; realm”) 來自動詞詞根 √dhā “to put, to place”,古典梵語裡用來指稱礦物或是土、水、火、風等元素,佛教梵語裡才有「境界」的用法,類似的用法還有 kāmadhātu 「欲界」、rūpadhātu 「色界」、arūpyadhātu 「無色界」。

2. 魔:梵語 Māra 音譯「魔羅」的略語。佛經翻譯早期用「摩」或是「磨」轉寫,「魔」是梁武帝之後才出現的音譯。<一切經音義>:「魔,書無此字,譯人義作。梵言魔羅。」 ;<正字通>:「譯經論曰:魔,古从石作磨,䃺省也。梁武帝攺从鬼。」;<古譯經論>:「魔字從石。自梁武來,謂魔能惱人字宜從鬼。」

不過,<說文解字> 也記有此字:「魔:鬼也。从鬼麻聲。」 (cur?)

Māra 是佛教中企圖阻止釋迦牟尼修道成佛的神祈,Māra 在佛教文學中最著名的故事是他派遣三個女兒,愛欲 (Taṇhā)、愛念 (Arati)、愛樂 (Rāga) 誘惑釋迦牟尼,就像新約聖經中撒旦試探耶穌的故事。

3. 和尚:最終語源是梵語 upādhyāya (<upa-adhi- √i , “close-learning, 依學, 近誦 “) 的音寫,意思是「以弟子年小不離於師常逐常近受經而誦」,不過應該是透過某個中古印度語或西域方言傳入中文。確切的西域語源眾說紛紜。(1) 一說是來自波斯語系的于闐語 *khosha,比如 <一切經音義>:「和上:菩薩內戒經作和闍皆于闐國等訛也。應言郁波第耶夜。」(2) 另一說是中古印度方言,<一切經音義>:「和上,案五天雅言,和上謂之塢波地耶。然其彼土流俗,謂和上、殟社。于闐、疏勒,乃云鶻社。今此方訛音,謂之和上。」(3) 另一說是龜茲語 *pwajjhaw或是回紇語 *xosang。(only online sources, no linguistic argumentation found)

4. 未來:梵文 an-āgata “not-come; nicht-gekommen” 的字面翻譯。佛經傳入中國之前,「未來」只有字面上的涵義 「沒有到來」,比如<楚辭>:「望夫君兮未來,吹参差兮誰思。」「未來」作為時間概念始於佛經翻譯,是佛教的「三世」之一:過去 (atīta <ati-√i, “by-gone, vergangen”),現在 (pratyutpanna “coming-into-being, entstehend”),未來 / 當來。

5. 南無 (阿彌陀佛):梵語 namas / namo「鞠躬」,因此南無阿彌陀佛的本意是 「向阿彌陀佛致敬」,不是「南方沒有阿彌陀佛 」(因為他在西邊XD)。「無」的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構擬音分別是 *ma和 *mju,這個發音在南方方言如閩南和粵語及日語的吳音 (む) 保留了下來。

--

--

ailourosmarjara
ailourosmarjara

Written by ailourosmarjara

MA Student @unijena, comparative philology and historical linguistics. Classical poetry lover. Taiwanese living in Germany. https://twitter.com/ailourosmarjara

No responses yet